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jjw春天

江南的风情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古今名医黄疸方106首  

2015-02-07 15:25:44|  分类: 医药方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1.一清饮(《仁斋直指》卷十六)

【药物组成】柴胡90g,赤茯苓60g,桑白皮(制)、川芎各30g,甘草(炙)15g。.

【制法】上药锉。每次9g,加生姜、大枣,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疏肝解郁,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疸症发热,诸热。

2.二金汤(《温病条辨》卷二)

【药物组成】鸡内金15g,海金沙15g,厚朴9g,大腹皮9g,猪苓9g,白通草6g。

【制法】用水1.6L,煮取6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三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健脾消积,利水渗湿。

【主治】湿热黄疸,失治而为肿胀者。

3.三物汤(《良朋汇集》卷二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蒿9g,栀子、黄连各6g。

【制法】用水400ml,煎取32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黄疸,大便自利而黄。

4.大茵陈汤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、黄柏各4.5g,大黄、白术各9g,黄芩、栝楼根、甘草、茯苓、前胡、枳实各3g,栀子4.5g。

【制法】上?咀。以水900ml,煮取3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三次服。得快下,稍息三四日,更治之。

【功能】健脾利湿,清热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黄如金色。
5.大黄消石汤(《金匮要略》卷中)

【药物组成】大黄、黄柏、消石各12g,栀子9g。

【制法】以水600ml,煮取200ml,去滓,纳消更煮取100ml。

【用法】顿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泻积除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黄色鲜明,腹部胀满,汗出口渴,大便便秘,小便不利。

6.万金丸(《医学入门》卷六)

【药物组成】苍术60g,陈皮、厚朴、夜明砂各3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用绿矾60g化水,入醋少许,煮面糊或煮枣肉为丸,如绿豆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50丸,米饮送服。

【功能】磨积去黄。

【主治】小儿黄疸

7.山茵陈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七四)

【药物组成】山茵陈15g,山栀子仁、秦艽(去苗土)、大黄(锉,炒)各22.5g,朴硝(研)、郁李仁(汤浸,去皮,别研)各30g。

【制法】上药除郁李仁外,捣罗为末,与郁李仁和匀,炼蜜为丸,如绿豆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3—5丸,温开水送服,一日二次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泻火通便。

【主治】小儿黄疽。

8.山茵陈散(《仁斋直指》卷十六)

【药物组成】栀子30g,茵陈30g,枳实(制)15g,赤茯苓、葶苈、甘草(炙)各7.5g。

【制法】上锉为散。每次9g,加生姜3片,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消滞通便。

【主治】黄疸,大小便秘涩。

9.小麦汤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六)

【药物组成】小麦30g,竹叶20g(切),石膏90g。

【制法】用水1.5L,煮取7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时行黄疸

10.小甘露饮(《济生方》卷一)

【药物组成】黄芩、升麻、茵陈、栀子仁、桔梗(去芦,锉,炒)、生地黄(洗)、石斛(去根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【制法】上?咀。每次12g,用水250ml,加生姜5片,煎至2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不拘时候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泻火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身体眼目悉黄,舌干。

11.小茵陈丸(《鸡峰普济方》卷九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、枳壳、白术、赤茯苓、甜葶苈各0.3g,半夏、当归、川椒、大黄各0.9g,甘遂0.3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10丸,食前白汤送服。

【主治】黑疸,皮肤黑色,小便赤。

12.小茵陈汤(《伤寒微旨论》卷下)

【药物组成】附子9g(炮,作8片),甘草3g,茵陈蒿6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用水400ml,煮取3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三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助阳化湿,退黄。

【主治】阳黄症,黄色晦暗,四肢及遍身冷,脉沉细迟。

13.木香丸(《普济方》卷一九五)

【药物组成】木香9g,皂矾37.5g,百药煎37.5g,蒸饼8个(去皮,捻碎),平胃散、红枣肉各120g,针砂30g(醋炒)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用好醋和蒸饼、红枣肉,入前药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15丸,生姜汤送服,一日二次。

【功能】行气消积,燥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

14.木通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木通(锉)、瞿麦穗各30g,生干地黄(焙)45g,赤茯苓(去黑皮)、白茅根、大青、秦艽(去苗、土)各22.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15g,用水225ml,煎至17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前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黄疸,皮肉皆黄,烦躁口苦,小便赤涩。

15.木通散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木通(锉)、甘草(炙,锉)、木香、槟榔(锉)、麻黄(去根、节)、秦艽、瞿麦穗、干姜(炮)各等分。

【制法】上为散。

【用法】每次3g,空腹用白开水调服,一日三次。

【主治】酒疸,通身黄肿。

16.车前子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)

【药物组成】车前子15g,秦艽15g,甘草15g(炙微赤,锉),犀角屑1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散。每次15g,以水300ml,煎至150ml,去滓,入生地黄汁30ml。

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胆黄。面色青黄,多惊少卧。

17.分浊散(《辨证录》卷七)

【药物组成】茯苓30g,车前子9g,猪苓9g,茵陈3g,栀子9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谷疸,胸中易饥,食则难饱,多进饮食则发烦头眩,小便艰涩,身如黄金之色。

18.牛黄散子(《古今医鉴》卷六)

【药物组成】黑牵牛春2.5g,夏2.7g,秋2g,冬3g,大黄春2.5g,夏2.7g,秋2g,冬3g,槟榔春2.5g,夏2.7g,秋2g,冬1.5g,甘草春2.5g,夏2.7g,秋2g,冬1.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【用法】每次15g,五更时用井花水调服。后服乌药顺气丸一二贴,再服十全大补汤数贴。

【功能】逐水消滞。

【主治】酒疸,饮酒太过;食黄,宿食积久,面目甚黄,遍身浮肿;水气蛊症,肚大如盆。

【禁忌】忌食生冷、发物。

19.升麻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升麻22.5g,秦艽(去苗土)30g,凝水石45g(碎),栝楼根22.5g,朴硝3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9g,用水150ml,煎取105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后温服,一日三次。

【功能】泻火解毒,祛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急黄。面目如金色,烦渴饮水。

20.平胃渗湿汤(《医略六书》卷二十)

【药物组成】苍术4.5g(炒),厚朴4.5g(制),猪苓4.5g,茯苓9g,木香4.5g,陈皮4.5g,苍耳9g(炒),泽泻4.5g,甘草1.5g,茵陈9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调中利湿。

【主治】湿郁发黄,小便不利,大便泄泻。

21.平胃散(《古今医彻》卷一)

【药物组成】苍术3g(米泔水制),厚朴3g(姜汁炒),广皮3g,甘草0.9g,山栀3g(炒),茵陈6g,秦艽3g,茯苓3g,生地3g,葛根3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散。加灯心3g,生姜3片,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燥湿,利水退黄。

【主治】湿郁发黄。

22.四白汤(《医学入门》卷七)
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、白芍、白茯苓、白扁豆、人参、黄芪各3g,甘草1.5g。

【制法】加生姜3片,大枣3枚,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益气健脾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房事过度,色疸。身目发黄。

23.白英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四)

【药物组成】白英150g,白蔹90g,紫草、芒硝(研)、大黄(锉)各60g,茵陈蒿、葶苈子(纸上炒)、厚朴(生姜汁炙透)、枳壳(麸炒)各3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20丸,早、晚食前用蜜汤送服。以知为度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胆,祛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

24.白茅根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九十六)

【药物组成】白茅根(锉)90g,秦艽(去苗、土)、茵陈蒿、犀角(镑)、黄芩(去黑心)各45g,朴硝(研)、赤芍药各60g,大黄30g,麦门冬(去心,生用)7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9g,用水230ml,煎至15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空腹温服,日二夜一。
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皮肉发黄,目黄色。

25.瓜丁散(《千金翼方》卷十八)

【药物组成】瓜丁如一大豆许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

【用法】纳鼻中,令病人深吸取人。鼻中黄水出即愈。

【功能】祛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目黄不除。

26.半温半热汤(《医学正传》卷六)

【药物组成】半夏、茯苓、白术各12g,前胡、枳壳(麸炒黄色)、甘草(炙)、大戟各4.5g,黄芩、茵陈、当归各9g。

【制法】上切细,作一服。加生姜3片,用水300ml,煎至15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健脾和胃。

【主治】酒疸,身黄无热,腹满欲呕,心烦足热,或有症瘕,心中懊侬。

27.加味枳术汤(《医学心悟》卷四)
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6g,枳实、陈皮、麦芽、山楂、茯苓、神曲、连翘各3g,茵陈、荷叶各4.5g,泽泻1.5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健脾消滞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谷疸。胸膈满闷,嗳腐吞酸。

【辩证加减】如兼伤酒,加葛根3g;若便闭,去白术、加卜子、黄芩。

28.加味柴胡汤(《高崖尊生》卷十一)

【药物组成】柴胡、半夏、黄芩、茵陈、豆豉、大黄、黄连、干葛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解酒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酒疸。身目黄,腹如水状。

29.加味益气汤(《寿世保元》卷三)

【药物组成】黄芪(蜜炒)4.5g,人参3g,白术(炒)6g,陈皮2.4g,当归3g,柴胡1.5g,升麻1.5g,茵陈1.2g,苍术(米泔浸,炒)1.2g,栀子(炒)1.2g,猪苓1.2g,赤茯苓3g,泽泻1.2g,黄连1.2g,滑石1.2g,甘草(炙)1.2g。

【制法】上锉。加生姜3片,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健脾益气,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黄疸。遍身发黄如栀子水染。

30.丝瓜酒(《仙拈集》卷一)

【药物组成】丝瓜根5~6根。

【制法】捣烂,用水250ml,煎取16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黄酒冲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黄疸,眼与周身黄如金色。

31.当归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当归90g,桂180g,麦门冬45g,大黄(锉,炒)30g,茵陈蒿、黄芩(去黑心)、黄芪、干姜(炮)、赤茯苓、芍药、黄连、石膏(碎)、人参、甘草(炙)各60g。

【制法】上锉,如麻豆大。每次9g,用水150ml,加大豆2个(掰破),煎取105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,一日三次。

【功能】益气养血,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诸疸久不愈,变成黑疸。

32.当归白术汤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)
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、茯苓各9g,当归、黄芩、茵陈各30g,前胡、枳实(麸炒,去瓤)、甘草(炙)、杏仁(麸炒,去皮、尖)各60g,半夏(汤洗七次)75g。

【制法】上锉散。每次:12g,用水300ml,加生姜7片,煎至2l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前服。

【功能】健脾化饮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酒疸,周身发黄,心下坚满。

33.当归秦艽散(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卷五)
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、茯苓、秦艽、当归、川芎、芍药、熟地黄(酒蒸)、陈皮各3g,半夏曲,炙甘草各1.5g。

【制法】用水400ml,加生姜3片,煎至32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前服。

【功能】补气养血,利咽干,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

34.竹茹龙胆汤(《辨证录》卷七)

【药物组成】白芍30g,龙胆草、半夏各3g,茯苓15g,茵陈、竹茹各6g,白术9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胆健脾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面目俱黄,小水不利。

35.导黄汤(《医醇剩义》卷三)

【药物组成】葛根6g,花粉6g,山栀4.5g,连翘4.5g,茯苓6g,泽泻4.5g,车前6g。

【制法】上用苡仁30g煎汤代水煎药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泻火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阳黄,面目发黄,口燥而渴。

36.红雪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九十五)

【药物组成】川朴硝5kg,羚羊角屑90g,川升麻90g,黄芩90g,枳壳60g(麸炒微黄,去瓤)、赤芍60g,人参60g,淡竹叶60g,甘草60g(生用),木香60g,槟榔60g,葛根45g,大青叶45g,桑根白皮45g,蓝叶45g,木通45g,栀子45g,朱砂30g(细研),苏枋90g(捶碎),麝香15g(细研)。

【制法】上药除朱砂、麝香外,均锉细,以水16L,煎至6L,去滓,更以绵滤过,再以缓火令微沸,下朴硝,以柳木篦搅,勿住手,候凝,即下朱砂、麝香末,搅令匀,倾于新瓷盆中,经宿即成,细研。

【用法】每次3—6g,以新汲水调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行气消滞。

【主治】黄疸,眼昏头痛。

37.麦石汤(《杏苑生春》卷五)

【药物组成】大麦20g,桂府滑石、石膏各6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散,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空心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水。

【主治】女劳疸。日晡发热恶寒、膀胱急,少腹满,身尽黄,其腹胀如水状。

38.芦根汤(《幼幼新书》卷十五引张涣方)

【药物组成】芦根30g,茵陈、山栀子、黄芩、甘草(炙)各1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每次3g,以水160ml,加薄荷3叶,煎至l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病。使面目皮肤悉黄。

39.杏仁石膏汤(《温病条辨》卷二)

【药物组成】杏仁15g,石膏24g,半夏15g,山栀9g,黄柏9g,枳实汁每次30ml(冲),姜汁每次30ml(冲)。

【制法】上除枳实汁、生姜汁外,余药用水1.6L,煮取600ml,去滓,冲入枳实汁、生姜汁。

【用法】分三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宣通三焦,清利湿热。

【主治】黄疸,脘痞恶心,便结溺赤。

40.连翘赤豆饮(《温病条辨》卷二)

【药物组成】连翘6g,山栀3g,通草3g,赤豆6g,花粉3g,香豆豉3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送服保和丸9g。

【功能】清热渗湿。

【主治】身面俱黄,不思饮食,小便黄赤。

41.针砂丸(《医学正传》卷六引《集验方》)

【药物组成】针砂250g(醋炒红),苍术120g(米泔浸),香附120g(童便浸),神曲(炒微黄)、茵陈(姜汁妙)、麦蘖(麸炒)各60g,芍药、当归(酒洗,去头)、生地黄、川芎、青皮(去瓤,炒)各45g,陈皮(去白)、莪术(醋煮)、三棱(醋煮)各60g,栀子(去壳,炒)、姜黄、升麻、干漆各15g(炒烟尽)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醋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60—70丸,生姜汤送服。

【功能】除湿退黄,行气化痰。

【主治】谷疸,酒疸,湿热发黄。

42.针砂丸(《证治汇补》卷三)

【药物组成】针砂(煅)30g,木香30g,三棱(炒)30g,莪术(炙)30g,草果仁30g,茵陈30g,乌药30g,猪苓15g,泽泻15g,白术(焦)15g,赤苓15g,苍术(炒)60g,厚朴(炙)60g,砂仁60g,香附(炙)60g,陈皮2lg,青皮21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老酒打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70丸,温开水送服,一日二次。

【功能】利湿退黄,行气消积。

【主治】黄疸有积块,延久不愈者。

【禁忌】忌食鸡、鱼。

43.针砂丸(《医略六书》卷二十)

【药物组成】猪苓45g,白术45g(炒),茯苓60g,苍术.45g(炒),厚朴45g(制),草果30g,泽泻45g,三棱45g(醋炒),蓬术45g(醋炒),针砂30g(酒炒),茵陈9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3g,用红花子9g(炒,研)煎汤送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祛湿,化痰消坚。

【主治】疸久成积,块垒不消。

44.利肝分水饮(《辨证录》卷七)

【药物组成】龙胆草6g,茵陈9g,茯苓30g,猪芩9g,柴胡3g,车前子9g,白蒺藜9g,甘菊花15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疏肝利湿。

【主治】肝疸。一身尽黄,目中尤甚。

45.谷疸丸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)

【药物组成】苦参90g,龙胆草30g,栀子(去皮,炒)15g,人参22.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以猪胆汁入熟蜜少许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50丸,以大麦煮汤送服,一日三次。不知,稍加之。

【功能】清胃泄热,化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谷疸。胀满不下食,身目发黄。

46.谷芽枳实小柴胡汤(《古今医统》卷十八)

【药物组成】谷芽、枳实、厚朴各3g,山栀、大黄、柴胡、黄芩各1.8g,陈皮、半夏、人参、炙甘草各1.5g。

【制法】用水300ml,加生姜3片,大枣1个,煎至24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疏肝利胆,消滞退黄。

【主治】谷疽。食已即饥,头痛,心中郁怫不安,身目发黄。

47.枣矾丸(《摄生秘剖》卷二)

【药物组成】绿矾250g(火煅通红),枣肉1kg(煮,去皮、核、捣烂),平胃散120g(为末)。

【制法】上用枣肉和绿矾末为丸,平胃散为衣,如椒目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9g,空心用生姜汤送服。

【功能】健脾燥湿,补血退黄。

【主治】谷疸。身目俱黄及黄胖。

48.矾硫丸(《通俗伤寒论》卷五)

【药物组成】绿矾30g,倭硫磺3g,麦粉90g,黑枣肉60g。

【制法】上药捣匀,炼蜜为丸。

【用法】每次0.9~1.5g,轻者,茵陈蒿汤送下;重者,栀子大黄汤送下。

【功能】祛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阳黄,症见腹微满者,周身发黄,如橘子色,甚则面目金黄。

49.郁金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)

【药物组成】郁金30g,牛胆1枚(干者),麝香1.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散。

【用法】每次1.5g,新汲水调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清肝利胆,润肠通便。

【主治】谷疸。唇口先黄,腹胀气急。

【按语】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,据《圣济总录》补。

50.肾着汤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六)

【药物组成】升麻、防风、苍术、白术、羌活、独活、茯苓、猪苓、柴胡、葛根、甘草、泽泻、人参、神曲、黄柏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升阳益气,祛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女劳疸。腹胀如水,身目黄赤。

51.泻心汤(《金匮要略》卷中)

【药物组成】大黄6g,黄连、黄芩各3g。

【制法】用水300ml,煮取l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顿服。

【功能】泻火解毒,燥湿泄痞。

【主治】湿热内蕴而成黄疸

52.治黄神丹(《仙拈集》卷一)

【药物组成】皂矾240g(面500g,和作饼,入火煨焦为度),厚朴(去皮,姜汁炒)、陈皮、苍术(米泔浸)、甘草各180g,川椒(去闭口并椒目)30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用好枣肉(去皮核,煮熟)、核桃(去皮核)各1.5kg,为丸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80丸,以酒送服。

【功能】燥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

53.枳实汤(《古今医彻》卷一)

【药物组成】枳实4.5g,陈神曲(炒)3g,菜菔子4.5g(炒,研),青皮3g,豆豉3g,茵陈3g,广皮3g,山栀3g(炒),黄芩3g,厚朴3g(姜制)。

【制法】加生姜1片,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消食化滞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食疸。

54.栀子汤(《外台秘要》卷四引《延年秘录》)

【药物组成】栀子12g,黄芩9g,柴胡12g,升麻9g,龙胆草9g,大黄9g,栝楼9g,芒硝6g。

【制法】用水900ml,煮取3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三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泻肝利胆。

【主治】黄疸。遍身黄如橘子色。

55.栀子大黄汤(《金匮要略》卷中)

【药物组成】栀子9g,大黄3g,枳实12g,豆豉10g。

【制法】用水600ml,煮取2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除烦,消积通便。

【主治】饮酒而成黄疸

56.栀子柏皮汤(《伤寒论》)

【药物组成】栀子10g,甘草(炙)3g,黄柏6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化湿。

【主治】伤寒身黄发热。

57.茵陈丸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、栀子、天门冬各120g,大黄桂心各90g,通草、石膏各60g,半夏18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大豆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3丸,一日三次。不知,加至10丸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黄疸,身体面目悉黄,酒疸。

58.茵陈汤(《外台秘要》卷四引《近效方》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12g,黄芩6g,栀子9g,于}麻9g,大黄9g,龙胆草6g,枳实(炙)6g,柴胡12g。

【制法】用水800ml,煮取4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。身面眼悉黄如金色。

【辩证加减】若虚赢,加生地黄15g,栀子加至21g,去大黄。

59.茵陈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蒿、赤茯苓、葛根各15g,栀子仁4g,栝蒌根22.5g,秦艽、升麻各3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9g,用水150ml,煎至105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后温服,一日三次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解酒退黄。

【主治】酒疸。心中懊痛,小便黄赤。

60.茵陈散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》卷七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30g,白术15g,甘草1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散。

【用法】每次15g,沸汤调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伤寒发黄不可下者。

【辩证加减】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30g。

61.茵陈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十六)

【药物组成】子芩45g,秦艽60g,知母60g,大青叶30g,赤芍药30g,川芒硝60g,茵陈60g,黄连45g,栀子仁6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散。

【用法】每次9g,以新汲水调服。稍停吃白粥150ml,再吃葱茶250ml,腹中稍觉转动,下利,额上似微润,即以衣盖取汗。
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利湿通便。

【主治】时气瘴疫,面目黄黑,四肢沉重,不得睡卧。

62.茵陈散(《袖珍方》卷六)

【药物组成】大田螺10个(连壳研泥),薤头7个(研),茵陈4根,山栀子7个。

【制法】上药研泥,百沸白酒300ml,搅匀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顿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酒疸。

63.茵陈蒿汤(《伤寒论》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蒿18g,栀子15g(劈),大黄6g(去皮)。

【制法】上药以水1.2L,先煮茵陈至600ml,入栀子、大黄、煮取3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三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一身面目俱黄。

64.茵陈五苓散(《金匮要略》卷中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蒿末30g,五苓散15g。

【制法】上药和匀。

【用法】每次6g,空腹时用米饮送服,一日三次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黄疸

65.茵陈玉露饮(《医醇剩义》卷三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9g,玉竹9g,石斛9g,花粉6g,葛根6g,山栀4.5g,广皮3g,半夏3g,茯苓6g,萆薢6g,苡仁30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代水饮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养阴生津。

【主治】酒疸。面目发黄。

66.茵陈术附汤(《医学心悟》卷二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3g,白术6g,附子1.5g,干姜1.5g,炙甘草3g,肉桂1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温里祛寒,化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阴黄。身冷,小便自利。

67.茵陈四逆汤(《伤寒微旨论》卷下)

【药物组成】甘草、茵陈蒿各6g,干姜4.5g,附子3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四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回阳救逆。

【主治】阴黄。肢体逆冷,腰以上自汗出。

68.茵陈苏叶汤(《不知医必要》卷一)

【制法】紫苏叶6g,茵陈6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加酒适量冲服。

【功能】发汗解表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阳黄表无汗而身热者。

69.茵陈栀子汤(《医学纲目》卷二十一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3g,茯苓1.5g,山栀仁、苍术(炒)、白术各9g,黄芩(生)1.8g,黄连、枳实(炒)、猪苓(去皮)、泽泻、陈皮、防己各0.6g,青皮0.3g。

【制法】上?咀。长流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前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谷疸。

70.茵陈理中汤(《伤寒广要》卷八引《阴证略例》)

【药物组成】理中汤加茵陈3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温中补虚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阴寒发黄,腹痛自利者。

71.茵陈麻黄汤(《医宗金鉴》卷五十四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蒿、麻黄各等分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加黄酒少许温服。

【功能】解表发汗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阳黄表实无汗者。

72.茵陈解酲汤(《医宗金鉴》卷四十二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、人参、葛花、白术、茯苓、猪苓、泽泻、白蔻、缩砂仁、神曲、干姜、陈皮、木香、青皮各等分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补气健脾。

【主治】酒疸体虚者。

73.茵陈附子干姜汤(《卫生宝鉴》卷二十三)

【药物组成】附子(炮,去皮、脐)9g,干姜(炮)6g,茵陈3.6g,白术1.2g,草豆蔻(面裹煨)3g,白茯苓0.9g,枳实(麸炒),半夏(汤泡七次)、泽泻各1.5g,陈皮(去白)0.9g。

【制法】用水230ml,加生姜5片,煎至15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凉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温阳利湿,行气消痞。

【主治】身目俱黄,四肢皮肤冷,心下痞硬。

74.茯苓半夏汤(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)

【药物组成】茯苓12g,半夏7.5g(汤洗七遍),旋覆花9g,甘遂(锉末,炒)3g。

【制法】上?咀。用水300ml,煎至15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将甘遂末分为二服,用药汁75ml调服。以利为度。

【功能】利水泄热,退黄。

【主治】酒疸。

75.茯苓渗湿汤(《景岳全书》卷五十七引《类证活人书》)

【药物组成】白茯苓、泽泻、茵陈、青皮、陈皮、防己各1.5g,栀子、黄芩各2.4g,黄连、枳实各2.1g,苍术、白术各3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黄疸,呕吐而渴,身目俱黄。

76.茯苓栀子茵陈汤(《卫生宝鉴》卷十四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叶3g,茯苓1.5g,栀子仁、苍术(炒)、白术各9g,黄芩(生)1.8g,黄连(去须)、枳实(麸炒)、猪苓、泽泻、陈皮、汉防己各0.6g,青皮(去白)0.3g。

【制法】用长流水.450ml,煎至15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前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退黄。

【主治】谷疸。

77.香鲫膏(《外科全生集》卷四)

【药物组成】乌背鲫鱼1尾(活者,重约100~120g)

【制法】将鱼连肠杂、鳞、翅人石臼内捣烂,加当归1g再捣匀,摊布上。

【用法】贴脐上,次日取下再换。贴后有黄水流出为妙。

【主治】黄疸

78.保胃安脾汤(《医学探骊集》卷五)

【药物组成】郁金9g,延胡索12g,紫蔻仁6g,枳实9g,香附米9g,牵牛子6g,毛苍术12g,茯苓9g,甘草6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疏肝健脾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。甚者其面目黄如橘色。

79.恒山汤(《鸡峰普济方》卷九)

【药物组成】柴胡240g,恒山、芒硝、大黄各360g,黄芩、龙胆、茵陈、秦艽各180g,栀子14个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。每服6g,用水150ml,煎至9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急黄、酒黄、心黄、劳黄。

80.济水汤(《辨证录》卷七)
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60g,肉桂9g,茯苓30g,山药30g,薏仁30g,茵陈3g,芡实15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温肾健脾,去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身体面目俱黄,小便不利。

81.退黄散(《万病回春》卷二)

【药物组成】柴胡、升麻、茵陈、龙胆草、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黄柏、木通、滑石、甘草。

【制法】上锉。加灯草1团,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外用生姜捣烂,时时于黄处擦之,其黄自退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伤寒发黄,身目俱黄如金色。

【辩证加减】大便实,加大黄;目睛黄,倍龙胆草;虚弱,加人参。

82.绛矾丸(《重订广温热论》卷二)

【药物组成】皂矾15g(面裹烧红),苍术15g,川朴24g,广皮18g,炒焦甘草9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煮红枣肉为小丸,姜半夏粉30g为衣。

【用法】每次4.5~6g,淡姜汤送服,一日二次。

【功能】运脾化湿。

【主治】阴黄,黄而昏暗,如熏黄色。

83.秦艽饮子(《丹台玉案》卷三)
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、茯苓、秦艽各6g,薄桂、橘红各3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温阳健脾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。口淡咽干,恶寒发热。

84.桂术汤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)

【药物组成】桂心、白术各30g,枳实(麸炒,去瓤)、京豉、干葛、杏仁、甘草各15g。

【制法】上锉散。每次12g,用水150ml,煎105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前服。

【功能】温阳健脾,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酒疸因下后,久久为黑疸,目赤面黑,心中如啖韭齑状,大便正黑。

85.桔梗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桔梗(锉,炒)、百合、赤茯苓、桑根、白皮、枳壳(去瓤,麸炒)各45g,槟榔5枚,木通60g。

【制法】上锉。每次10g,用水150ml,煎至。105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前温服,良久再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理气消胀。

【主治】酒疸。腹满如水状,心中懊恼不能下食。

86.柴胡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柴胡、茵陈蒿各30g,升麻、龙胆各22.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15g,用水220ml,煎至180ml,去滓,加地黄汁300ml。

【用法】食后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利胆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遍身尽黄。

87.酒煮茵陈汤(《古今医鉴》卷六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30g。

【制法】用好陈酒300ml,煎至24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远温服。

【功能】祛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酒疸。遍身眼目,如黄金色者。

88.硝石矾石散(《金匮要略》

【药物组成】硝石、矾石(烧)各等分。

【制法】上为散。

【用法】每次3g,以大麦粥汁和服,一日二次。

【主治】黄疸、身暗黄。

89.消黄去疸汤(《石室秘录》卷六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9g,苡仁90g,茯苓60g,车前子90g,肉桂1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。一身尽黄,面目亦黄者。

90.通泰丸(《活人心统》卷下)

【药物组成】栀子仁30g,茵陈60g,海金沙30g,木通30g,赤苓、滑石(炒)、黄连、大黄各3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末,稀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60丸,茵陈汤送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通腑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形体、尿、汗皆黄。

91.通流饮(《辨证录》卷七)

【药物组成】茯苓15g,白术9g,桂枝1.5g,茵陈3g,木通、车前子各6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小腹膨胀,两足浮肿,一身发黄,小便不通。

92.黄连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黄连、大青、山栀子仁、茵陈蒿、柴胡(去苗)、地骨皮、人参、黄芩(去黑心)、芒硝各30g,大黄(细锉,醋炒)6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,每次15g,用水250ml,煎至2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,泻火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遍身面目皆黄。

93.黄连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十八)

【药物组成】黄连30g,大青30g,栀子仁30g,茵陈30g,柴胡30g(去苗),地骨皮30g,黄芩30g,川芒硝30g,川大黄60g(锉碎,微炒),甘草30g(炙微赤,锉)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散。每次12g,用水150ml,煎至9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遍身面目悉黄。

94.黄汗吴蓝汤(《外台秘要》卷四)

【药物组成】吴蓝、芍药、麦门冬(去心)、桑白皮、汉防己、白鲜皮、山栀子各4.5g。

【制法】上细切。以水400ml,煎取16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空腹分为二服。未效再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燥湿,利水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身肿,发热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出着衣皆黄。

95.推广干葛汤(《症在脉治》卷三)

【药物组成】干葛、山栀、豆豉、枳实、甘草各9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凉胃,解酒退黄。

【主治】酒疸,身发热,口渴。

96.麻黄连轺赤小豆汤(《伤寒论》)

【药物组成】麻黄6g(去节),连轺6g(即连翘根),杏仁6g(去皮、尖),赤小豆10g,大枣12枚(掰),生梓白皮(切)9g,生姜6g(切),炙甘草6g。

【制法】上?咀。用潦水1L,先煮麻黄,去沫,次纳诸药,煎取30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,半日服尽。

【功能】解表清热,除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兼表邪者。

97.清利汤(《丹台玉案》卷三)

【药物组成】大黄18g,芒硝12g,山栀仁、黄柏各6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泻热通腑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腑气不通,腹胀,小便小利。

98.黑豆煎(《普济方》卷一九五)

【药物组成】黑豆30g,生地黄汁、麦门冬、生藕汁各60g。酥15g。

【制法】先用水750ml,煎黑豆至300ml,去豆取汁,再煎至150ml,然后下蜜、生地黄、麦门冬、生藕等汁并酥,相和,慢火煎成膏,瓷器盛,候冷。

【用法】每次15ml,食后含化,一日三次。

【功能】清热养阴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急黄。烦躁口干,遍身悉黄。

99.黑疸汤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六)

【药物组成】茵陈蒿120g(捣汁,取30ml)瓜蒌根500g(捣汁,取180ml)。

【制法】二汁相和。

【用法】顿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。

【主治】黑疸。

100.犀角汤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

【药物组成】犀角屑22.5g,茵陈蒿、栀子仁、升麻各15g,黄芩22.5g,大黄(锉,炒)30g,朴硝(研)45g,炙甘草1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末。每次3g,用水225ml,加竹叶21片,同煎至1.5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食后温服。
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急黄眼黄。

101.豨莶杜术汤(《辨证录》卷七)

【药物组成】白术60g,杜仲15g,茯苓15g,车前子9g,豨莶15g,山药30g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。

【功能】补脾益肾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女劳疸。

102.犀角散(《医方类聚》卷五十四引《神巧万全方》)

【药物组成】犀角30g,茵陈、栝楼根、川升麻、龙胆草、炙甘草各15g,寒水石22.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粗散。每次15g,用水350ml,煎至175ml,去滓,入地黄汁,更煎一沸。

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清热凉血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通身并黄。

103.搐药瓜蒂散(《卫生宝鉴》

【药物组成】瓜蒂6g,母丁香3g,黍米49个,赤小豆1.5g。

【制法】上为极细末。

【用法】每夜搐入两鼻孔内便睡。明日取下黄水,便服黄连散。

【功能】祛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黄疸,遍身如金黄。

104.截黄丸(《青囊秘传》)

【药物组成】青矾(煅成赤珠子)120g,当归(酒酿浸七日,焙)620g,百草霜90g。

【制法】上为细末,打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【用法】每次5丸,温水送服。

【功能】养血退黄。

【主治】脾积黄疸

105.藿香扶脾饮(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十六)

【药物组成】炙甘草、厚朴、半夏、藿香、木香、陈皮、麦芽。

【制法】水煎,去滓。

【用法】分二次温服。

【功能】健脾化湿,理气消胀。

【主治】酒疸,变成腹胀,渐至面足肿及身者。

106.鳖甲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)

【药物组成】鳖甲45g(涂醋炙令黄,去裙斓),柴胡22.5g,茵陈22.5g,地骨皮22.5g,赤芍药22.5g,黄芪22.5g(锉),栀子仁22.5g,麦门冬22.5g(去心)。

【制法】上为散。每次9g,用水300ml,煎至180ml,去滓。

【用法】温服,不拘时候。

【功能】滋阴清热,利湿退黄。

【主治】劳黄。身体发黄,额上黑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